第(3/3)页 徐祖狄哈哈大笑,脸上是不加掩饰的愉悦: “本世子早说过了,朝廷是不会让你们入市的,偏不信,怎么样?好好的家主不做,偏要去衙门口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萧夫人轻轻叹了口气,似是认命:“世子说的是。” 徐祖狄心情不错,忽然说道: “过一段时间,朝廷在湖亭开市,你去一趟吧。” 萧夫人愣了下:“世子殿下您这是……” 徐祖狄笑容得意: “既然朝廷不要你们,那萧家主就该明白,还是该死心塌地与我恒王府在一块才是。正好湖亭之会时,天下商贾,大族云集,你们便去做个表率,好教这帮人看清局势,知道该站在哪一边。” “……” 萧夫人眼神古怪极了,但这情绪只存在刹那,便敛没,她微微躬身,意味难明道: “遵命。” …… …… 京城越来越热闹了。 若说昨日论学消息刚扩散,那今日,便已闹得沸沸扬扬,哪怕不读书人的人,都有所耳闻。 国子监大门口。 宋举人与一群同属“正阳学派”的读书人,几乎是被驱赶出来的。 此举引得同伴一阵愤愤: “好一个国子监,堂堂正正辩不过,便教人驱赶我等!实在枉为读书人!” “就是!无非是一群蝇营狗苟之贼,心知辩不过正阳先生,便使出这等堵塞喉舌之手段!可是你们堵得住我们,却堵不住天下读书人悠悠众口!” “师兄师弟们,天色还早,且去城中几座文会去,务必为先生正名!” “同去!同去!” 一群读书人慷慨激昂,裹挟着宋举人调转方向就走。 四天后,董玄和正阳的论学才开始,但学问辩论场外舆论也是个重要因素。 故而,这几日,那跟随正阳入城的一百余名弟子,便纷纷开始联络城中同窗故友,组织各种文会,提前造势。 今天,他们进国子监造势,结果与一群学子吵的正热闹,却给国子监祭酒发现,命人直接赶出来了。 宋举人裹挟在人流中,终归是五旬的老翁,不比年轻的学派师兄弟精力旺盛。 斗了一场后,已经没了精神,只好摆手与其余“正阳学派”的人暂别,独自走过长街,回返客栈。 宋举人这几日很亢奋。 起初,他其实是准备将正阳先生送到京城就离开的,不久前经历公太仓案件后,他对朝廷上层的血腥纷争,是有一定警惕的。 也并不很想卷入其中。 但后头架不住其他师兄弟们都大声吵嚷绝对不退,很在意脸面的宋举人就给架住了……委实无颜说出要离开的话。 便稀里糊涂进了城,等进城后,更是一派喧嚣,宋举人被狂热的读书人裹挟着,也生出一股为天下人匡扶正学,重塑礼法的豪迈来。 简而言之,上头了。 他甚至有种,前面几十年都白活了,读书一世,就该轰轰烈烈斗这么一场,为圣人学说宁死无悔的冲动。 “老夫聊发少年狂……” 宋举人走在长街上,心怀激荡,直到前方忽然出现了一个年轻人,朝他露出微笑: “宋举人是吧,我家大人有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