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淳于越今日听闻扶苏来了竹林居,才赶来与其见面的。 但刚来就看见一个小孩在竹林间侃侃而谈。 越看…越觉得那个身影那么眼熟… “十七公子?” 淳于越走进了些,认出了那个小孩是谁。 那个小暴君怎么来了? 而且看其行事的章法,对儒家的态度不用猜都知道。 现在找到竹林居来… 恐怕来者不善啊。 他刚想出声,却被扶苏用眼神制止了。 淳于越忍住没说话,侧耳在旁听着,听听嬴子季会说些什么。 场中,局势已经颠倒。 开始是陆贾想教嬴子季儒家学说。 现在却变成嬴子季单方面给他们灌输思想… “这并非是说,不能以道德治国,而是要将律法作为道德的底线,这便是为何要有秦法。” “而儒家要做的,便是不断提高道德准则,推动法的进步。” 在两千多年之后,这番言论连小孩都知道。 但放到现在,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为,这番话,无疑是将儒法的两家之言,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儒家弟子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儒与法的争端,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两家基本上处于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境地。 在朝堂之上,也经常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争端。 而今,居然从一个八岁的孩童口中,听到了将两者相融的方法。 有种拨云见日之感。 “十七弟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扶苏在旁轻叹道。 “律法?道德?子季在说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 嬴阴嫚擦了下红润的嘴角,满脸疑惑。 “你好好吃柿子吧。” 扶苏无语的看了她一眼。 “律法…便是道德的底线?那岂不是说,儒家之学是为法家的引路者?” 陆贾站在原地,揪着自己的胡须。 嘴中不断重复着这一句话。 “正是如此,否则为何制定秦法的会是李斯丞相呢?” 嬴子季笑着说道。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说是儒家出身并没有问题。 也正因如此,他制定出来的秦法,用来治世才合理。 文化和思想,从来都不是哪一家便绝对正确。 而是要通过碰撞,思考,融合,才能不断进步。 在他看来,法家就是儒家的一种方法论罢了,两者本就是同源而生。 礼制定义了君臣,父子,忠孝礼义,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法吗? 此时,淳于越绷不住了。 “十七殿下之言,振聋发聩。” 他满是感慨的从后面走了出来。 躬身朝着嬴子季行了个礼。 众士子:“???” 十七殿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