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前路-《扬名》


    第(2/3)页

    “勿曰一木,不可为林,日月交替,百姓将兴。”郑玄摸着长须把当日的谶语又说了一遍。

    等停下手中动作后,他望着杨明道:“你所行之事于百姓而言皆是兴事。”

    杨明闻言不自觉地看向了眼前的干草。

    说起来他诛王甫,烧王庭,再到杀赵延,或许缘由各不相同,但就结果而言,确实像郑玄所说,于百姓皆有利。

    所以郑玄为麦苗铺上干草,而他为百姓送去‘寒衣’吗?

    这又是巧合?或者他的本性之中,本就有仁,只是他不自知?

    杨明深吸了一口气,望着郑玄道:“夫子,王胡死了。”

    郑玄闻言叹息一声,道:“他若成年,当为治郡之才。”

    王胡努力,有天赋,拜师之后也好学,即便是普通弟子他也印象深刻。

    “一月前我被困于不其县城,事后才知家中断粮,其兄与他人易人相食。”杨明说着手又不自觉地握拳。

    他杀赵延,是因为赵延该死,可杀完之后他的情绪没有一点好转,因为即便杀了赵延,王胡也不会复活。

    郑玄听到此处眼神一阵哀伤,经纶之才,却沦为他人腹中食物,这是何等的悲哀。

    “最让我无法理解之处,是我质问其兄,长兄如父,其应当护他周全才是,他竟说王胡为胡人。”杨明说到此处神情仍有悲愤。

    过了许久,他长呼了一口气,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为《春秋左传·成公四年》篇中所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此为《礼记·乐记》所云。春秋时,秦、楚皆为异族,然秦时,已尽皆汉人,何为我族?何为异族?”郑玄开口问道。

    郑玄这番话让杨明陷入深思。

    《春秋左传》为古文经,《礼记》为今文经。

    若以郑学来讲,秦以前,是非我族者,因其心必异,不能相容,但秦以后,始皇帝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华夏文明完成了最早的民族融合,求同存异,异族自然都成了我族。

    只是秦始皇选择的是暴力之法,得国之后实行的也是以严酷著称的法家,六国的百姓并未真正归心,所以等到秦始皇一死,帝国便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然后是高祖刘邦一统华夏,汉的统治者吸取教训,开始重视思想教育,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中的礼、孝、忠等概念开始植入,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开始。

    再到汉武帝北驱匈奴,西抠氐羌,“汉”这个字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汉人以汉为荣,甚至异族也以模仿汉人之事为荣。

    但是,当帝国达到鼎盛之后,对异族的态度又回到了过去。

    用杨明那个时代的话来讲就是:你什么档次?敢跟我一样?

    对周围的这些少数民族,汉人有着天然的民族优越感,然后把他们视作异族,低贱、下流,鄙视链的最底端。

    那些所谓的融合、东迁、南迁,也不过是把对方当奴隶看待,当狗来用。

    东汉一百多年的羌乱,根本原因不就是如此?

    大多数人全然忘记了,再往前倒几百年,真正能被称为华夏的,也就黄河流域的一些部族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