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老天为王导安排的剧本并没有从此“大团圆”,上天对王导还有更大的期待,所以,也还有更大的磨难。 当年被王衍派往江南的,除了王导,还有王导的堂兄王敦。跟王导不一样,王敦彪悍而自我。他小时候和王导一起在西晋首富石崇家喝酒,石崇有个猥琐的规定:派他家的美女奴婢给客人敬酒,哪个客人不喝就杀掉那个敬酒的奴婢。王导因而喝了好多好多杯,醺醺然的差不多醉了。而王敦就是不喝,于是石崇拉出去杀掉了一个又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孩。王导拉他的衣袖,说,老哥,这样太残忍了吧。你还是喝点吧。王敦眼一翻,哼了一声道,他杀他家女人,关我屁事。 王导是个“善柔”的人,不爱直言,所以也不爱规劝教育别人。而王敦通军事,掌军队,建都南京的过程中屡屡为司马睿平叛。此时做着镇东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是比王导还要风光还有权力的第一号人物。他性格本来就张扬,此时更是用鼻孔看人,皇帝也比他矮一头。 司马睿心里很不舒服,偏偏每天在眼前晃悠的都姓王。政治军事的掌权人,都姓王,除了王导、王敦,还有王含、王澄、王舒、王应,都在朝廷里把持着关键岗位。更有趣的是,经常出入宫闱和各大家族的和尚竺道潜传说是王敦的弟弟,也姓王。有人说东晋开局是“王与马共天下”,这还算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姓王的天下。晋元帝司马睿处心积虑在朝廷里挑选了两个主张要加强皇权的人去向王敦叫板:一个叫刘隗,一个叫刁协。要治一治姓王的。 这两个人阴狠毒辣,讲究礼法,也讲究严刑峻法。主要的目的就是削弱贵族们的特权,做皇帝的打手。挑来拣去,选来开刀祭旗的,却是周顗。 周顗的弟弟嫁女儿,讲究排场。为女儿迎亲开路的时候强行拆迁了别人的房子,打伤了两个人。南京市公安局局长去现场调解,又被砍伤。这件事情被主管纪检的刘隗知道了,立刻上书弹劾周顗。说他不好好教育家属,该免官。皇帝立刻就准了。 人人都知道周顗是王导的好朋友,又都知道这家伙爱喝酒爱胡闹,不拘小节,真要找他的岔子,要多少有多少。刘隗这次免了周顗的官,是摆明了向王导叫板。王导却没有做声。 晋元帝很高兴,找机会让刘隗做了丹阳尹,刁协做了中央秘书处处长,一切的大小决策都由两人决定。这些本来都是王导坐过的位置,这时换这两个一心要找王家麻烦的家伙,是皇帝明目张胆地排挤王导。但是王导会忍,依然什么也没说。 刘隗看见王导斗不起来,就转而去斗王敦。劝皇帝把他的心腹派出去守战略要地,和王敦抢地盘。他自己都督青州、徐州、幽州、平州的军事,率领万人镇守南京门户之一泗口。又把谯王司马承派去管湘州,戴渊都督军事。这些地方,从长江下游到中游,一步一步地对王敦形成挤兑的态势。刘隗果然很了解王敦。王敦一看刘隗的调度,就好比自己家里进了个贼一样,怒不可遏地跳起来,抡拳头就想揍他。 动手之前,王敦先写了封信给刘隗,昭告天下,师出有名。王敦说,现在北方还在胡人手里,我们要戮力同心一道光复神州才好。意思是,这窝里斗的事情趁早停手,要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刘隗不吃他这一套,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我就要对皇帝尽忠,跟你没什么好说的。 王敦看了他的回信,嘿嘿冷笑两声,一拍桌子,反了。皇帝的首都并没有常规军,军队主力都在王敦手上,所以,他从长江顺流而下,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偶尔有不服的,也不愿意为皇帝卖命,坐山观虎斗而已。很快王敦就打到了南京的外城,石头城。南京城里的王含一听王敦打过来了,赶紧出城投奔兄弟去了,留在城里,除了死路一条还有什么。 众人也劝王导,赶紧去投奔你哥吧。你不跑,就要被皇帝抓住杀头祭旗啦!偏偏就王导不肯走,带着一家百多口人天天跪在晋元帝屋子前面请罪。 刘隗催促皇帝赶紧趁此机会把王导一家一网打尽,杀了祭旗,但是晋元帝觉得这事儿太大,毕竟他能坐上这个位子还是王导的功劳。所以一直拖下来,没说杀,也没说不杀。 王导赌晋元帝不敢杀他。他跪在皇帝门口做一个谦卑的认罪姿势,其实是最稳妥的选择——哪边赢了,都有他的好处。传说,王敦起兵之前,曾经问过王导的意见。王导沉默,既没举双手赞成,也没反对。是默许了,可又让你抓不着他的把柄。王敦如果成功,大家毕竟是兄弟,肯定不会把他怎样。但是如果他跑出去跟王敦一道反了,一旦晋元帝赢了,王家就都死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