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谋事呢,他就找知识分子,读了书的人主意多,比如他身边的谋士都是些见过世面的人。” “哦,愿闻其详” “仅举几人为例: 李鸿章,进士出身; 郭嵩焘,举人出身; 徐寿、华衡芳两位都是科学家,帮他造火枪火炮; 赵烈文,预言家。” 汪总说:“其他几位,我们知道点,这个赵烈文是个什么人物,为什么还是个预言家。” 邓总也催:“快说说,除了刘伯温之外,我也没听说过中国历史上还有预言家。” 我喝了一口茶,慢慢地介绍道: “这个赵烈文是个秀才,懂阴阳八卦,看相算命。早年来江西投奔曾国藩。那时,曾国藩与石达开在江西对峙。 太平军处于上风,曾国藩处于下风,他希望能打一次胜仗鼓舞士气。于是,曾国藩带赵烈文看了自己的布阵和攻城计划。 赵烈文只说了一句:这一仗必败。 曾国藩觉得这秀才不接地气,是乌鸦嘴。表面上还是对赵烈文很客气,挽留赵烈文留下来干一番事业。 赵烈文一个看相的,自然看出了曾国藩的内心,走了。 结果真被赵烈文预言正确,一开仗,曾国藩输得一败涂地。 于是,曾国藩派人去寻找赵烈文,给寻找的人300大洋,说,他家里肯定有困难,不然不会出来找活干。这个钱给他。 终于找到了,赵烈文也来了,成为曾国藩后期一位无话不谈的幕僚。他不去曾国藩那儿坐,曾国藩就主动来赵烈文房间聊天。 这个举动不寻常,曾当时已经是两江总督。赵烈文不过是一个秀才。 1871年,有一天深夜,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曾国藩为清朝的前途担心,两人私下探讨。 赵烈文说,大清气数不超过40年。 曾国藩还心存侥幸,问道,是像南宋一样,从开封迁到杭州,偏安一隅吗? 赵烈文说,是大厦倾倒,气数断绝。” 听到这儿,汪总打断我的叙述,说道: “应该是个传说吧,这种非议朝廷的话,传出去要砍头的。那么就只有他们两人在场。他们肯定不会说出去。 他们不说出去,谁也不知道,所以,我想这应该是后人伪造的。” 我轻轻一笑:“汪总,这真不是伪造的。赵烈文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每天都记录。曾国藩推荐他当了知府。 晚年呢,赵烈文告老还乡。因为这些日记记录了许多秘密,包括对曾国藩,李鸿章、慈禧等人的评价。对清政府垮台的预言,都是见不得天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