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正阳入锦帐复仇 王氏夜逃观音寺-《唐室演义》


    第(2/3)页

    薛红叶曰:“父亲安息,妖道必不出孩儿之手也,日后以血祭慰矣。”

    正阳复祭侍女琼儿,家将颜氏。族人思阿日善之德,无不落泪。

    诗曰:

    修身养性结因果,善恶有偿天地正。

    四月春风水草长,秋天十月牛羊肥。

    蝗虫成患叶残食,苍蝇狗苟扰人梦。

    天意难测多云雨,自此八方起干戈。

    却说王氏,车马行月余,一日至长安城,薛南不入城,东门外辞王氏,自归古籍,山西龙门县,自此不闻天下事,此不表。

    单言王氏,入城至王府,宣王亲迎之。

    流离多年,今日得见,喜极而泣,思念之情,自不必再言。

    可谓夫妇团聚,府院皆欢。

    然,明月乃路人所喜而小人憎之。

    谁知,笑声未绝,祸起萧墙。

    宣王府一片祥和气氛,欢娱景色。

    李平闻之,甚恨之,复聚党羽,议论除东宫之谋,而未得矣。

    唐王自韩子琪离世,多有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疑之。

    早朝蹬殿,谓众臣曰:“近几日朕深虑国事,心神恍惚,未得常安,诸卿何解之?”

    无有谏者。

    李平得计,出班奏曰:“长安东南六十里,有南海观音寺,闻菩萨灵验非常,父王可使东宫,代父王之身,入住观音寺,念七日之经,祈祷国之气运,圣心自安也。”

    唐王曰:“善。”

    郜国宫主曰:“观音寺臣每年前往祭拜,寺内侍者,供奉,皆女子也,东宫入寺多有不便。儿臣只见,王氏素有贤德,可代东宫执事也。”

    唐王曰:“韩卿之意何如?”

    上官问月曰:“微臣以为,公主所言甚有礼。”

    唐王喜之,下旨曰:“韩卿之言是也,传朕旨意,明日王氏行往观音寺,代朕念经祈祷,斋戒七日,解朕之忧,退朝。”

    百官皆散。郜国宫主见唐王喜上官问月,有交结之心,走至上官问月之侧,曰:“吾闻韩大人喜下琪,真乎?”

    问月曰:“小人略懂三两步尔,不足道哉。”

    郜国公主曰:“韩大人往吾府,下棋何如?”

    问月曰:“小人岂敢违命。”

    唐王有宠郜国公主,上官问月早有,亲近之心,今合意耳。

    遂上官问月入公主府,郜国公主出黄金,美女赠之,上官问月曰:“金银,美色吾所厌之。”不受。

    郜国公主退而下棋,故有交。

    诗曰:

    杨柳迎合倾溪水,画鸟顾盼鸣啾啾。

    树欲静而风不止,羽毛翩翩欲从风。

    金银珠玉照人心,水中劳月空无处。

    君子涉世志不曲,妖魔鬼怪莫能侵。

    却说王氏奉旨,往观音寺,辞别宣王。宣王送至府门,曰:“李诵无用之人,不能保贤妻安危也。

    此去是凶是吉,皆难预料,贤妻慎之。”

    王氏曰:“王爷莫忧之,愚妻经历许多险境,已为平常,生死皆淡然从之,徒劳心神,无益也。”

    遂登车而行,路中无事,至观音寺。

    主持子韵迎王氏。

    王氏视御旨,曰:“王氏叨扰清静也,望大师恕之。”

    子韵曰:“贤妃光顾残寺破瓦,毕寺蓬荜生辉,此乃子韵之辛也。”

    王氏曰:“主持言过也,吾奉旨念经祈福,遵守清规戒律,不敢有亵渎之心,望主持为我图之。”

    子韵曰:“子韵必当亲为。”

    遂请王氏入内阁。

    王氏沐浴斋戒,祭拜观音菩萨,静坐念经,祈福国运。

    且说李平,不除宣王,歹意不止,遂古计重使,献计离宣王,出长安城,途中设伏杀之,未料郜国公主举王氏。

    不得宣王,李平散朝回府,恨恨不悦,思曰:早知如此,举荐关公庙事成也,又思王氏真乃贱命也,事事由她,害我屡次不成功,既如此结果了便是。

    遂密传李恒龙、李恒贵兄弟二人,曰:“二子,往观音寺,潜入寺内,寻王氏杀之。”二人奉命而行,连夜行往观音寺。

    正是:

    夜来风雨三更寒,寺院净地惹尘埃。

    海棠惊魂东窗下,珍珠滚落迎黎明。

    李桓龙、李恒贵率众,至观音寺,身裹夜行衣,手提宝剑,潜入后院,至王氏寝室外,使剑插入门缝,砍断门栓、缓缓开门而入。

    李恒龙在前,李恒贵随后,室内微弱月光投射。

    李桓龙视之,见王氏卧榻而眠,便提剑直至床榻前,举剑欲砍,右侧剑光一闪,刺来一剑,李桓龙文阴气袭来,惊慌转身观之,已晚矣,来剑自前胸穿过,后背透出,死于非命。

    偷袭着亦裹黑衣,蒙面,戴斗笠,乃韩聪也。

    上官问月知李平举宣王必有诡计,故遣韩聪,遮面目,暗护王氏也。

    李恒贵大惊上前交战韩聪,未过十回合,李恒贵伤左手,破窗而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