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父子话科举-《大宋第一太子》
            
            
            
                
    第(2/3)页
    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吏可是以后要到国家的基层去的,这要是选出来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就完了。
    赵旭脑袋里正在想着这些的时候,赵匡胤这边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你说的考这些科目,到底是为什么呀,自从有科举以来也没有考这么多的东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进士明经两科的,你这么做?”
    赵匡胤担心这么做会引起那些读书人的不满,一个不满没有事,如果都有意见就完蛋了。
    “父亲,难道科举制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么进士和明经两科吗,那不过是后来才有的,现在我们进一步发展有什么不对的吗?我们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赵匡胤听后,没有说话,儿子说的也对,什么都是不断的发展的,科举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并没有科举这一说法,后来的隋朝首开先河,创立了科举制度,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来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制度。
    这些制度也当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隋炀帝的科举制度。
    但是唐朝并不是只是简单的继承了他的这一制度,不然的话,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吧。
    唐朝为了证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对这个所谓的科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正是他们的这一举措,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创举,估计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这个规定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点多,要不是赵匡胤为了明年科举的事情,专门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他还真的是记不住的。
    赵匡胤隐约的记得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这林林总总的总共合五十多种。
    当然了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实行过,后来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说了很多的东西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这也是常设的科目了reads;。
    但是唐朝最为出名,也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也就是进士科了。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你想一下很多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这就可以看出这个进士是有多重要了。
    一般来说明经重帖经、墨义的考察。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也就数说可以和默写课文差不多了,所以说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了,很是简单的。
    进士科得第很难,这个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所以进士的含金量比这个明经的要大,谁让人家考的时候就难呢?
    后世常说的头甲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这个时候确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榜眼这个词语。
    考中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其实也就是庆贺一下联系感情,为自己以后做铺垫,混个同榜之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