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起——” 一声轻喝,绿意澎湃。 从船头,至船尾,数十根巨竹拔地而起。每一根都二三十米高,有碗口粗,间距两米,整齐划一。 竹身光滑笔直,几乎没有旁逸斜出的竹枝,长到靠近篷房顶部,忽然一顿,同时停住。 少顷,天花板上有绿藤垂落,一边搭住一根竹竿,嘎吱嘎吱,向内用力收紧。 竹竿很是顺从地向中央弯曲,两两相对,搭成一个拱形。船头,船尾,四根格外粗壮的竹子弯曲过来,顺着左右竹竿搭成的拱顶,一路往中间生长—— 到了这时候,竹子终于被允许长出竹枝竹叶。 拱形顶端,枝枝交错,叶叶相缠,把弯曲的竹竿牢牢捆扎在一起,不让它们顺着天性弹开; 纵向的四根竹子,搭成横梁,又与横向的竹子捆绑在一起。 陆老师微微睁大眼睛,感觉自己视力可能出了点问题: 那些竹竿顶端,生长出来的竹枝竹叶,是不是融合在了一起,一头扎在这根竹子里,一头扎在那根竹子里? 竹枝相交,给顶棚定型,藤蔓终于放松了开来,不再牢牢地捆紧竹竿。 它们在竹竿上绕了几圈借力,千丝万缕垂下,靠近船体。然后,搭住一块艏楼上的木板,奋力向外一拉—— 吱嘎吱嘎,翠竹的摩擦声、抖动声响成一片。沈乐紧紧盯着翠竹棚顶,手搭在竹竿上,随时准备输送灵气。 然而,这些被催长出来的竹子,很坚强地挺住了! 没有断裂,没有崩塌,没有歪斜,甚至没有不受控制,在船底下、在泥地上多长出几个竹笋! 它稳稳地承担起了龙门吊架子的任务,让藤蔓在它身上借力,拆下了一块木板! “好!” 沈乐欣喜: “拆下来了!——来,把它送到旁边架子上,编号!郑墨,你在上面取一块样品,不用太大,5*5厘米就可以,我拿去做实验!” 藤蔓随着他的心意卷动,将拆下来的木板送出竹棚,送到靠墙的架子上。 小墨斗立刻指挥着下属的锯子,冲过去嘎吱嘎吱,努力干活。 如此配合默契,把艏楼全部拆掉,小家伙们再一拥而上,去对付艉楼。 沈乐把手掌从藤蔓上挪开,回去写标签,贴标签,噼噼啪啪敲打电脑,努力安排后续工作: 这些样品要测什么? 木头种类? 年代? 含水量? 干缩率? 含盐量? 腐蚀程度? 对了,博士师兄给的那张表格,有关保存情况评估的,还没有填完呢,还要继续填…… 他低着头奋力工作。小家伙们都很勤奋,工作效率很高,在拆船这件事上,干活的本领远远超过了他; 但是,像这种统筹规划,安排实验计划之类的工作,目前还是只能他自己来做,没有谁可以帮忙。 嗯,好在不用亲自做实验了,把任务发下去就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