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以工代赈-《奋斗在五代末》
            
            
            
                
    第(2/3)页
    韦江当即高喝:“小的句句属实,绝无虚言,还望官人明察啊!”
    李延庆对士兵摆了摆手:“先压下去,等候发落,带另一名囚犯上来。”
    两名士兵当即将哭嚷着的韦江拖出了衙门。
    “你们可记录好了?”李延庆转头看向右手边并派坐着的两名孔目官。
    按照惯例,一名囚犯的供书需要誊抄两遍,一份上交,一份自留。
    孔目官戴景放下笔:“回推官,已记录完毕。”
    “很好。”李延庆点了点头,问道:“这通淮门旁,确有通济脚店么?”
    “通淮门旁确实是有这么一家通济脚店,目前已经歇业。”孔目官娄斌也将细毫搁到笔架上:“听闻那东家是江宁人氏,能从江宁府弄来好酒,故而在城中生意极好,下官也曾去那通济脚店吃过酒,不过觉得味道一般,便只去过一次,并不认得这韦江。”
    戴景出声附和:“下官也是,并不认得这韦江。”
    李延庆再度问道:“那你们觉得这韦江的供词是否为实?”
    戴景轻声回道:“下官觉得还算可信,家父自上月初起,就在全椒城外开设粥棚,确实有不少如韦江这般给人做工的帮佣来讨粥吃,但究竟如何,还得看司马参军带回的证词。”
    说罢,戴景又补上一句:“不过下官家中存粮现已告罄,粥铺也在十日前就已拆除。”
    开粥棚,这戴家家业恐怕不小,应该是怕周军上门征粮,故意开设粥棚掩人耳目......李延庆心中猜度着。
    此时,士兵拖着第二名囚犯进到衙门内,李延庆与两名孔目官再度忙碌起来。
    李延庆审讯速度极快,下午申时刚过,就已完成了二十余名囚犯的审讯。
    这些囚犯都是清流县人,李延庆拿到供词,只等司徒毓拿回证词,两相对照,便可初步判刑结案。
    李延庆本来也不想如此草率结案,但在目前人手不足、监狱爆满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
    而且周朝新占滁州,朝廷一再强调要以仁政待民,李延庆认可朝廷的政策,将不少无辜或者轻罪的囚犯长久关押下去,并不符合仁政的理念。
    这二十名囚犯大多是没有耕地的城市居民,城内百业凋零,这些人沦为失业人口,加之城内物价飞涨,这就导致他们无法购粮生存,迫不得已偷盗打劫。
    李延庆现在头疼的是,这种类型的囚犯绝对不是少数,而且滁州城内此刻也许还有不少处于犯罪边缘的失业市民。
    将这些囚犯施加刑罚并放出监狱后,该如何安置他们,又该如何杜绝此等罪行?
    推官衙门主房旁有两间本是卧室的耳房,李延庆审完囚犯后,进到左耳房,躺在床上小憩。
    赵匡胤这厮很贴心嘛,连床都准备好了......
    望着透过纸窗的蒙蒙阳光,李延庆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以工代赈。
    原来的滁州州衙被烧毁,现在的临时州衙是一处豪宅,虽然排场足够,但却不够庄严,而且屋舍的布局也完全和衙门搭不上边,若是重建州衙,那便可以安排这些囚犯就业。
    待到新州衙建好,滁州城内的各行各业估计也会初步恢复,届时这些囚犯们要找到工作也并不困难。
    这主意不错,李延庆越想越觉得这法子靠谱。
    但这法子必须得通过赵匡胤的认可,才有施行的可能。
    正当李延庆起身,打算去找赵匡胤商量时,赵匡胤麾下的士兵却找上了门来。
    “李推官,太尉有事找你,请推官立刻随我等去见太尉。”
    李延庆跟着士兵刚进入赵匡胤的公廨,身着绯色官袍的赵匡胤就笑着迎了上来:“李推官来得正好,快随我去迎马知州入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