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过敏-《徐徐诱之》


    第(1/3)页

    第47章  过敏

    奉天已在阳历五月初立了夏,再过一个月就到端午了,但天气还是不冷不热的。

    五月二十六号,奉九参加了奉天大学的入学考试,两天七科,状态轻松,吃得好睡得饱的,她自觉答得不错。

    宁铮不在家,但还不忘从河南驻地打电话回来,询问考试情况,奉九让他放心,绝不会给他丢脸就是了。

    再过几日,巧稚也要去北平参加私立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了,这所大学由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设立。她志向坚定,就报了这么一所学制长达八年的医科大学,大有弱水三千的架势。

    老帅在百忙之中也关心了一下巧稚的学业,对于二女儿考协和医学院也是支持的,巧稚成绩一向很好,入学考试应该没问题;尤其是英文,这一年来跟着嫁进来的奉九时不时地练练口语,听和说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巧心,则连问都没问,因为他也知道,巧心的成绩一直不大好,那就不勉强她继续求学。

    但巧心还是跟奉九一起参加了奉大的入学考试,不过感觉够呛。

    老帅想得明白:虽然奉大是自家开的,但巧心的学力实在难以达到同侪的水平,进去了跟着学也是费劲巴力,总不能科科找任课老师照顾吧?传出去不是成了自砸招牌?就别害人害己了。

    端午前一天的中午,奉九不慌不忙地把手中的长柄斑竹八瓣双面苏绣扇子插到扇架上,端详了一下上面绣着的大朵粉紫色山茶,绷在八宝暗纹紫罗扇面上,左看右看地欣赏着,这绣活真精细。

    她喜欢老物件,宁铮就给她四处搜罗。但宁铮也有趣,从不会亲手送给她,都是托蔺如兰找来,再让听差们送进来。奉九有点费解,有一次问他,为什么不是他回家顺手带回而是让别人跑,宁铮点了点她的额角说:“你什么时候想明白了,我的头也能少疼点。”

    这话说的,这不是诬陷么,天底下,还有哪个达官贵人的妻子比她更善解人意呢——从不会跟其他女人争风吃醋,当然好像也没有;不会暗地里养小白脸,当然也没机会养;不会大手大脚钱,当然好像也没缺过钱……

    除了对丈夫没那么死心塌地、忠心不贰外,还要怎样?不过,全中国的女子又有几个真心实意喜欢自己丈夫的?奉九自觉正经算表现不错的了。

    其实在这些老物件里,她更喜欢从宫廷里流落出来的缂丝扇:用生蚕丝和彩色丝线通经断纬,每换一种颜色就要换一回小梭挖织,极费工时,所以才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她的眼睛又溜到旁边长条案上摆着的另外两个扇架上,这两把缂丝扇,一柄是波罗漆牡丹团扇,一柄是红酸枝疏荷沙鸟图六瓣扇,都精致绝伦、美不胜收。

    但这些缂丝扇可不是老物件儿,都是崭新的,也就是说,奉九爱搜罗老物件不假,她也喜欢鉴宝,而且水平不低,但如果是自己要用的东西,比如这拿在手上的团扇,她就会按着看上的老物件的样儿,找苏州、南京的工匠给她裁制新的扇子,再把老物件送回到蔺如兰的铺子里去。

    宁铮曾问她为何如此?

    奉九清清脆脆说了句:“别人用过的,我不要。”

    ……宁铮当时的表情,实在难以形容。对奉九而言,这话也许只是随口一说,谁成想,听在有心人耳里,却成了他的警世钟。

    正在这时,巧稚和巧心嘻嘻哈哈地进来了,一个两个迫不及待地献宝,“三嫂看看这是什么?”

    “这么好看的香囊,哪来儿的?”奉九一边把她们迎进来坐,一边问。

    “二嫂给的,说是娘家大姐邮来的,找了杭州的绣娘做的新样式。”

    奉九接过巧稚递过来的几个香囊,仔细端详着:这香囊不过鸭蛋大小,稀奇的是用了云锦,不管是紫檀色的,还是品青色的,都杂着金线绞边,精致非常;绣着五彩祥云,更显得瑞气满溢。

    奉九赞叹着这精巧的手工,巧稚又问:“里面放了什么,你可闻得出是什么香么?”

    奉九闭起眼睛,细细嗅着,“有檀香、桂、玫瑰、薄荷……肉豆蔻、安息香、广藿……菖蒲、香兰子,还有橙,可有漏的?”

    刚才奉九一边说,巧心一边对照着手里随信邮来的方子,惊得睁大了眼睛:“没有没有!三嫂,这是宋代洪刍《香谱》里的‘安神养气方’,你这鼻子也太灵了吧!”

    奉九笑笑,拍拍巧心的手,对着巧稚问道:“我发现你的鼻子也很灵,可你不是‘鼻窒’么,怎么还能闻到味儿?”“鼻窒”是中医的叫法,其实就是鼻炎。

    巧心一听,也显得迷惑不解。

    “那是‘鼻渊’——鼻子爱堵,睡觉都费劲,能被憋醒;我这不是,我是立秋后,天儿一霎冷才犯病,就是清鼻涕多,但堵得不严重,过不到一个月就能好。你看咱东北,一到立秋前后,到哪儿都能听到打喷嚏一打一串的,九成儿都是我病友。”

    ‘鼻渊’就是鼻窦炎,比单纯的鼻炎严重。

    对自己的病情很明了的巧稚给她俩解了惑。

    奉九了然地点头,“我以为你一心向西医,没想到对中医也感兴趣。”

    巧稚得意地说:“西医现在已渐成主流,可我们的中医,也很有可取之处啊,我要来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合二为一。”
    第(1/3)页